搜尋此網誌
2011年8月29日 星期一
2011年8月28日 星期日
為什麼室內拍攝人像時,會出現紅眼?如何修正?
紅眼的成因乃是由人類基本反應所產生的瞳孔擴張和收縮,以回應光線的暴露。在明亮的光線下,瞳孔是小的,在低光環境下它們可以變得相當大。當您的閃光燈閃動時,光線會穿過放大的瞳孔,並反射出眼睛內視網膜之後血管的光線。當它反射回相機時,就是我們所說的紅眼現象了。
這樣能看嗎?
拍照時要避免紅眼現像,除了避免閃光直接射到眼睛外,有些相機支援防紅眼功能,在按下快門按扭時,閃光燈會先發出較弱的閃光,以將被攝者的瞳孔縮小,然後才發出正常亮度的閃光並作動快門以完成攝影。若是影像數位化後可利用影像編輯軟體如Photoshop、GIMP等手工消除紅眼。
這樣能看嗎?
拍照時要避免紅眼現像,除了避免閃光直接射到眼睛外,有些相機支援防紅眼功能,在按下快門按扭時,閃光燈會先發出較弱的閃光,以將被攝者的瞳孔縮小,然後才發出正常亮度的閃光並作動快門以完成攝影。若是影像數位化後可利用影像編輯軟體如Photoshop、GIMP等手工消除紅眼。
何謂景深?
簡單的說就是當我們對焦完成後,景物在底片上呈現完全清楚的距離範圍,也就是『焦點前後清楚的範圍』。因此景深是「一段距離」,在這段距離內的物體都應該是清楚的。
簡單來講,景深的「景」,指的就是焦點對到的景物,例如下圖一的hello kitty,景深的「深」,指的就是可前後清晰辨視的深度,例如下圖一的hello kitty至後面的範圍。
簡單來講,景深的「景」,指的就是焦點對到的景物,例如下圖一的hello kitty,景深的「深」,指的就是可前後清晰辨視的深度,例如下圖一的hello kitty至後面的範圍。
講完了景深,就不得不提一下拍攝時的景深技巧,常見的有淺景深、深景深與全景深,用講的不懂,用圖看看吧
該拍攝RAW還是JPG
絕大部分的DSLR也能拍攝RAW和JPG格式的文件,那麼甚麼是RAW格式呢? RAW跟JPG有甚麼分別和好壞處呢? 我們應該利用RAW還是JPG來儲存相片呢? 讓我們好好了解一下!
RAW和JPG的分別
RAW格式文件基本上是一個沒有經任何圖像處理的原始檔案,它能原原本本的記錄了相機拍攝到的資訊,沒有因為圖像處理(如銳利化、增加色彩對比)和壓縮而做成資訊流失,但你需利用特別的軟件來開啟這些檔案。
另一種常用的格式便是JPG,相機會先根據使用者的設定來作一定的圖像處理,然後經過壓縮(程度因應相機內調較的相片質素而定)和保存相片。
為何要拍攝RAW?
RAW是一種專業攝影師常用的格式,因為它能原原本本的保存資訊,讓使用者能大幅度對相片進行後期製作,如調較白平衡、曝光程度、顏色對比等設定,也特別適合新手補救拍攝失敗的相片,而且無論在後期製作上有甚麼改動,相片也能無損地回復到最初狀態,不怕因意外儲存而損失相片。
RAW還有一個好處,例如Canon DPP軟件可以修正鏡頭失光、變型等。
JPG有甚麼優點?
JPG為一種非常普及的相片格式,差不多所有現代的數碼相機也能使用這個格式,絕大部分的電腦上也能開JPG檔案,使用者也可以隨意調較壓縮程度來保留畫質(最佳的JPG畫質跟RAW的非常接近),是一種十分方便的格式。
該拍攝RAW還是JPG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再看看RAW格式有甚麼缺點:
如果你需要拍攝大量的相片,你應該考慮使用JPG,因為其容量需求比較少和可以保留後製及把相片轉換為JPG的時間;
如果你用作商業拍攝或喜歡後期製作,你應該使用RAW,該後製空間加大;
如果你正進行旅行攝影,你可以考慮使用RAW或者RAW+JPG,因為旅行的地方可能沒法常常去,使用RAW讓你一旦拍攝失敗也有較大的機會補救。
RAW和JPG的分別
RAW格式文件基本上是一個沒有經任何圖像處理的原始檔案,它能原原本本的記錄了相機拍攝到的資訊,沒有因為圖像處理(如銳利化、增加色彩對比)和壓縮而做成資訊流失,但你需利用特別的軟件來開啟這些檔案。
另一種常用的格式便是JPG,相機會先根據使用者的設定來作一定的圖像處理,然後經過壓縮(程度因應相機內調較的相片質素而定)和保存相片。
為何要拍攝RAW?
RAW是一種專業攝影師常用的格式,因為它能原原本本的保存資訊,讓使用者能大幅度對相片進行後期製作,如調較白平衡、曝光程度、顏色對比等設定,也特別適合新手補救拍攝失敗的相片,而且無論在後期製作上有甚麼改動,相片也能無損地回復到最初狀態,不怕因意外儲存而損失相片。
RAW還有一個好處,例如Canon DPP軟件可以修正鏡頭失光、變型等。
JPG有甚麼優點?
JPG為一種非常普及的相片格式,差不多所有現代的數碼相機也能使用這個格式,絕大部分的電腦上也能開JPG檔案,使用者也可以隨意調較壓縮程度來保留畫質(最佳的JPG畫質跟RAW的非常接近),是一種十分方便的格式。
該拍攝RAW還是JPG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再看看RAW格式有甚麼缺點:
開啟RAW必須使用相對軟件,並且相對耗時因為RAW檔案需要保留所有細節和資訊,所以檔案size比JPG大很多,這樣儲存相片或把相片傳輸到電腦的時間便更長更久,需要的儲存容量也更多;清楚RAW的缺點以後,我們便可以看看那一個情況你應該選擇RAW和JPG:
RAW檔案需要使用特別的軟件來開啟,這樣一旦電腦沒有安裝軟件便沒法開啟檔案;
承上,一旦10年後那套特定的軟件沒法安裝,之前拍攝的相片便沒有辦法開啟;
於軟件開啟RAW的時間比較長,快的需要8、9秒,慢的可能要用上20也說不定;
不同的軟件有不同的方式去"演譯"RAW檔案,所以一個RAW文件在photoshop和Nikon Capture NX看可能會有所差別;
軟件售價不貲廠商售賣的專用軟件價錢不低。
如果你需要拍攝大量的相片,你應該考慮使用JPG,因為其容量需求比較少和可以保留後製及把相片轉換為JPG的時間;
如果你用作商業拍攝或喜歡後期製作,你應該使用RAW,該後製空間加大;
如果你正進行旅行攝影,你可以考慮使用RAW或者RAW+JPG,因為旅行的地方可能沒法常常去,使用RAW讓你一旦拍攝失敗也有較大的機會補救。
常聽到DSLR,什麼是DSLR
數位單眼相機(Digital Single Lens Reflex Camera,常簡稱為DSLR),是一種以數位方式記錄成像的照相機。屬於數位靜態相機(Digital Still Camera,DSC)與單眼相機(SLR)的交集。
從早期以傳統單眼相機為基礎加裝數位機背(Digital Camera Backs),一直到今天專門針對數位需求而開發的專用機種,DSLR已經逐漸取代底片相機在專業領域的市場佔有,變成市場主力族群,也因此吸引了越來越多傳統相機光學名廠的加入。迄今為止曾推出DSLR產品的廠商或品牌包括了佳能(Canon)、康泰時(Contax)、富士(Fujifilm)、柯達(Kodak)、柯尼卡美能達(Konica Minolta,2003年以前原稱Minolta)、尼康(Nikon)、奧林巴斯(Olympus)、賓得士(Pentax)、適馬(Sigma)等廠商,而原本主要從事消費電子產品製造的大廠松下電器(Panasonic)、新力(Sony)與三星(Samsung)亦在2005年宣佈透過與既有光學廠合作的方式投入DSLR市場,而成為最新的參與廠商。在這些品牌廠商中,柯達雖然是最早將數位感光技術應用在單眼相機上的廠商,但由於該公司的產品都是以其他品牌的傳統相機為基礎進行感光元件部位的改裝,因此在定位上與其他的專用機種還是有點不同的。除此之外,中片幅相機專業廠瑪米亞(Mamiya-OP)也在2005年底正式加入數位相機市場,推出世界第一款數位中片幅相機Mamiya ZD。2006年,萊卡(Leica)發表Panasonic Lumix DMC-L1的姊妹機DIGILUX 3,是這家光學老廠第一次以自己的品牌投入DSLR市場(在此之前萊卡只曾推出過消費型數位相機產品以及傳統單眼相機的數位機背)。
除了DSLR外,數位相機市場上也出現過一些經常被誤認為是DSLR,但實際上使用不同光學原理的其他可換鏡頭數位相機:
數位測距連動相機
愛普生(Epson)在2004年起推出了幾款鏡頭可交換式數位相機,包括R-D1、R-D1s以及R-D1xG,萊卡亦在2006年起推出同類型的M8、M8.2以及M9,在光學原理上這些相機屬於測距連動相機(RangeFinder Camera,又稱為「複眼相機」或「旁軸相機」),與單眼反射成像(Single Lens Reflex)原理不同。
輕便型數位可拆換鏡頭相機
松下電器(Panasonic)在2008年起推出了幾款輕便型可拆換鏡頭的相機,包括Lumix DMC-G1、Lumix DMC-GH1以及Lumix DMC-GF1,使用一種稱為微4/3系統(Micro Four Thrids)的新光學規格。微4/3系統使用由Olympus所主導開發的4/3系統之感光元件標準,但是為求系統重量與體積的縮減,微4/3系統取消了傳統SLR一定會有的反射鏡機構,直接利用實時顯示觀景窗(LiveView Finder,LVF)以純數位式的方式進行對焦。依照嚴格的定義,不具有反射鏡的相機頂多只能以字面解釋稱為「單眼相機」(指攝影者觀察視線與感光元件的視線同軸的相機觀測設計),但不能稱之為單眼反射式相機。雖然其對焦原理類似一般的消費型數位相機,但因為仍採DSLR可拆換鏡頭的設計,因此在Panasonic自身的產品分類中DMC-G1/GH1仍被列於「數位單眼」的產品陣線中。
除了Panasonic之外,Olympus也曾在2008年的Photokina中展示過一架同樣使用微4/3系統的原型相機,體積比DMC-G1更小、更類似一般隨身消費型數位相機,並在2009年3月份的公司決算會議中證實將推出Olympus半格(half-frame)相機「PEN」系列的後繼數位版本[3][4],7月1日正式上市,定名為PEN E-P1。
有別於Panasonic及Olympus聯手推出的微4/3系統外,Samsung也在2009年的攝影行銷協會國際會議暨貿易展(Photo Marketing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and Trade Show,通常簡稱為PMA)時推出一個採用APS-C規格感測器的無反光鏡新機,並稱為NX系統。NX的整體概念與微4/3系統類似,都是採用無反光鏡的設計。Samsung也在2010年一月正式發表NX10,成為正式推出無反光鏡相機的廠商。
除了微4/3系統與NX系統外,Sony也在2010年的PMA展中發表將推出無反光鏡系統,成為第三家表明進入無反光鏡相機的廠商,並在2010年5月正式推出NEX-3/NEX-5機身及全新設計的E接環。Sony的E接環使用與Sansumg相同的APS-C規格感測器,採極小/極簡的機身設計,使得NEX-5擁有目前所有可更換鏡頭的無反光鏡相機中,最小的機身體積。
從早期以傳統單眼相機為基礎加裝數位機背(Digital Camera Backs),一直到今天專門針對數位需求而開發的專用機種,DSLR已經逐漸取代底片相機在專業領域的市場佔有,變成市場主力族群,也因此吸引了越來越多傳統相機光學名廠的加入。迄今為止曾推出DSLR產品的廠商或品牌包括了佳能(Canon)、康泰時(Contax)、富士(Fujifilm)、柯達(Kodak)、柯尼卡美能達(Konica Minolta,2003年以前原稱Minolta)、尼康(Nikon)、奧林巴斯(Olympus)、賓得士(Pentax)、適馬(Sigma)等廠商,而原本主要從事消費電子產品製造的大廠松下電器(Panasonic)、新力(Sony)與三星(Samsung)亦在2005年宣佈透過與既有光學廠合作的方式投入DSLR市場,而成為最新的參與廠商。在這些品牌廠商中,柯達雖然是最早將數位感光技術應用在單眼相機上的廠商,但由於該公司的產品都是以其他品牌的傳統相機為基礎進行感光元件部位的改裝,因此在定位上與其他的專用機種還是有點不同的。除此之外,中片幅相機專業廠瑪米亞(Mamiya-OP)也在2005年底正式加入數位相機市場,推出世界第一款數位中片幅相機Mamiya ZD。2006年,萊卡(Leica)發表Panasonic Lumix DMC-L1的姊妹機DIGILUX 3,是這家光學老廠第一次以自己的品牌投入DSLR市場(在此之前萊卡只曾推出過消費型數位相機產品以及傳統單眼相機的數位機背)。
除了DSLR外,數位相機市場上也出現過一些經常被誤認為是DSLR,但實際上使用不同光學原理的其他可換鏡頭數位相機:
數位測距連動相機
愛普生(Epson)在2004年起推出了幾款鏡頭可交換式數位相機,包括R-D1、R-D1s以及R-D1xG,萊卡亦在2006年起推出同類型的M8、M8.2以及M9,在光學原理上這些相機屬於測距連動相機(RangeFinder Camera,又稱為「複眼相機」或「旁軸相機」),與單眼反射成像(Single Lens Reflex)原理不同。
輕便型數位可拆換鏡頭相機
松下電器(Panasonic)在2008年起推出了幾款輕便型可拆換鏡頭的相機,包括Lumix DMC-G1、Lumix DMC-GH1以及Lumix DMC-GF1,使用一種稱為微4/3系統(Micro Four Thrids)的新光學規格。微4/3系統使用由Olympus所主導開發的4/3系統之感光元件標準,但是為求系統重量與體積的縮減,微4/3系統取消了傳統SLR一定會有的反射鏡機構,直接利用實時顯示觀景窗(LiveView Finder,LVF)以純數位式的方式進行對焦。依照嚴格的定義,不具有反射鏡的相機頂多只能以字面解釋稱為「單眼相機」(指攝影者觀察視線與感光元件的視線同軸的相機觀測設計),但不能稱之為單眼反射式相機。雖然其對焦原理類似一般的消費型數位相機,但因為仍採DSLR可拆換鏡頭的設計,因此在Panasonic自身的產品分類中DMC-G1/GH1仍被列於「數位單眼」的產品陣線中。
除了Panasonic之外,Olympus也曾在2008年的Photokina中展示過一架同樣使用微4/3系統的原型相機,體積比DMC-G1更小、更類似一般隨身消費型數位相機,並在2009年3月份的公司決算會議中證實將推出Olympus半格(half-frame)相機「PEN」系列的後繼數位版本[3][4],7月1日正式上市,定名為PEN E-P1。
有別於Panasonic及Olympus聯手推出的微4/3系統外,Samsung也在2009年的攝影行銷協會國際會議暨貿易展(Photo Marketing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and Trade Show,通常簡稱為PMA)時推出一個採用APS-C規格感測器的無反光鏡新機,並稱為NX系統。NX的整體概念與微4/3系統類似,都是採用無反光鏡的設計。Samsung也在2010年一月正式發表NX10,成為正式推出無反光鏡相機的廠商。
除了微4/3系統與NX系統外,Sony也在2010年的PMA展中發表將推出無反光鏡系統,成為第三家表明進入無反光鏡相機的廠商,並在2010年5月正式推出NEX-3/NEX-5機身及全新設計的E接環。Sony的E接環使用與Sansumg相同的APS-C規格感測器,採極小/極簡的機身設計,使得NEX-5擁有目前所有可更換鏡頭的無反光鏡相機中,最小的機身體積。
2011年8月22日 星期一
光圈應用
光圈大小除了控制光圈葉片開口大小以期達到進光量多寡外,尚有控制景深長短的作用。鏡頭上的光圈環有一組控制調節光圈葉片大小的數字.以
一顆135.85mm人像鏡而言.數字從1.8至16 每個數字皆有其應用的地方.某些鏡頭光圈最大能到1.4.而有些鏡頭光圈值能小到32
光圈值除了影響曝光亦影響景深.意義深遠.這裡列一張表.詳細介紹每一組數字不同之處
光圈值 | 景深 | 晝質影響<焦點> | 屬性 | 應用範圍 |
f1.8 | 極淺 | 較粗 | 大光圈 | 人像特寫.微暗環境、高速快門/動態作品 |
f2.8 | 淺 | 略粗 | 大光圈 | 人像特寫.微暗環境、高速快門/動態作品 |
f4 | 略淺 | 正常 | 大光圈 | 人像特寫.微暗環境、高速快門/動態作品 |
f5.6 | 中淺 | 正常 | 大光圈 | 人像特寫,一般生活照,風景照.一般場合.生態 |
f8 | 略長 | 極佳 | 小光圈 | 風景照.一般場合.一般生活照.生態.表現慢速感的場合 |
f11 | 長 | 佳 | 小光圈 | 風景照.夜景.微距作品.表現慢速感的場合 |
f16 | 長 | 正常 | 小光圈 | 風景照.夜景.微距作品.晨昏.表現慢速感的場合 |
f22 | 最長 | 正常 | 小光圈 | 風景照.夜景.微距作品.晨昏.表現慢速感的場合 |
f32 | 更長 | 正常 | 小光圈 | 風景照.夜景.微距作品.晨昏.表現慢速感的場合 |
鏡頭的最大光圈可以擁有在各種光線環境下拍攝之能事。如果光圈值可至1.4那表示可在較暗處拍攝,或背景模糊程度更強!光圈值以f數字來顯示,
如F4..F5.6...F8。鏡頭的光圈越大(f值越小)也可以說鏡頭的「速度越快」。可讓攝影師在弱光下使用更快的快門速度,這也可以省去三腳架和閃燈的
使用,光圈越大其景深可控制的範圍也越大,也可使觀景窗內的影像更明亮以便對焦。
如F4..F5.6...F8。鏡頭的光圈越大(f值越小)也可以說鏡頭的「速度越快」。可讓攝影師在弱光下使用更快的快門速度,這也可以省去三腳架和閃燈的
使用,光圈越大其景深可控制的範圍也越大,也可使觀景窗內的影像更明亮以便對焦。
何謂焦長
焦長:焦長是可視角度範圍的標示單位,一般而言,焦長小的適於廣角拍攝,焦長大的適於望遠拍攝。
常見的焦長對應可視角度羅列如下:
14mm → 114度
24mm → 84度
28mm → 75度
70mm → 34度
85mm → 28度
120mm → 20度
200mm → 12度
300mm → 8度
針對如上,我們可以簡單了解與發現使用時機
1. <20mm = 超廣角拍攝
2. 24mm-35mm = 廣角拍攝
3. 50mm = 正常視角(約和兩眼的視角相等)
4. 80mm-300mm = 望遠拍攝
5。>300mm = 超級望遠拍攝
補充:
這邊要提一個觀念,近物拍攝,以上都不適合,近物拍攝必須改用Micro鏡頭
常會聽見"視角範圍相當於35mm相機27mm-157.5mm的焦長",其實只要將標示長度成約莫1.5即可(nikon適用)。
2011年8月20日 星期六
Nikon鏡頭系統標記閱讀
許多新使用者常常為了買鏡頭的事情搞的頭昏腦漲,剛入門就被一大堆希奇古怪的鏡頭代碼搞的民不聊生屍橫遍野,其實閱讀大多廠商的鏡頭標記不難,因為這些鏡頭標記大致可以拆成幾組來看,各組裡面有這顆鏡頭的功能代碼,可以很簡單的了解一顆鏡頭的特性,這裡介紹Nikon鏡系的標示法,希望由此文可讓您更快速的識別出您要敗下的目標。
Nikon鏡系大體上的標示順序是:
機械測光方式 自動對焦-型式 特殊功能 設計者 ED使用與否 焦長 光圈 電子測光型式 改款型式 (內對焦與否)
-----------------------------------------------------------
機械測光方式:
全名是"自動開光圈索引(Ai = Automatic Maximum Aperture Indexing)",簡記為Ai,其實有分成Ai與Ais兩種,Ais有改進Ai一些對於機械相機P模式(程式曝光)會遇到的問題(焦長回傳,線性光圈值),但因為兩者年代差距很近,大多Ai鏡都被改進至Ais的標準,兩者可以由光圈環上的最小光圈值來判讀,若橘色則是Ais鏡,但因為差距很小,大多都簡稱"Ai鏡",基本上僅有在FA,F4,FG,F301,F501這幾台機身上Ai與Ais才會有明顯差異,其餘機身上大多不太有差。
有Ai這個標示字代表這顆鏡頭在支援Ai測光方式的機身上可以實行開光圈測光(因為鏡頭可以把最大光圈值與設定光圈值回傳給機身知道,機身才能推算真正拍攝時的入光量是多少),此外新一代的低階機身(F401起)已全面改採電子方式測光而不支援這種傳統的Ai機械方式測光。
-----------------------------------------------------------
自動對焦-型式(AutoFocus, AF):
這組有三種,分別是AF/AF-I/AF-S。
只要出現這組識別字即代表這顆鏡頭除了能自動對焦外,還有內置CPU來支援電子方式測光(跟Ai識別字剛好一對),因此只要是AF鏡即是所謂的CPU鏡頭,因為一顆鏡頭只會有一種自動對焦方式,所以這組識別字不會同時出現在同一顆鏡頭上。
AF代表這顆鏡頭支援機身驅動的自動對焦。要注意AF-S與AF-I鏡頭僅在F90,F4以後的機身與其衍生的數位機背上才有支援。
AF-I代表這顆鏡頭為內置對焦馬達型式的自動對焦鏡頭。
AF-S代表這顆鏡頭為內置SWM(降噪波形馬達Silent Wave Motor,就是俗稱的超音波馬達)對焦馬達的自動對焦鏡頭。
此外手動對焦(MF)是每顆鏡頭的基本功能,因此Nikon鏡系也不會特別標示出來。
-----------------------------------------------------------
特殊功能:
這組有七種,分別是 Zoom/Fisheye/VR/PC/Micro/DC/DX。
這組識別字代表這顆鏡頭的特殊功能(沒寫就是沒有特殊功能。。),因為一顆鏡頭可能有兩種以上的特殊功能,因此這組識別字是可以有一個以上的。
Zoom代表這顆鏡頭是變焦鏡-----------------------------------------------------------
Fisheye代表這顆鏡頭是魚眼鏡頭
VR(Vibration Reduction)代表這顆鏡頭是防手震鏡頭,大多鏡身上會銘刻一個紅色的"VR"字樣,注意VR僅在F75/80/100/5之後與其衍生的數位機背上才有支援。
PC(Perspective Control)代表這顆鏡頭具有透視控制的能力,也就是俗稱的移軸鏡,用以修正透視感或控制景深。
Micro代表這顆鏡頭是專職的微距鏡頭,可以達到1:1或接近1:1的放大率。
DC(Defocus-image Control)代表這顆鏡頭具有景深控制能力,可以控制拍攝的散景程度
DX代表這顆鏡頭是Nikon D系列數位機背專用,用在傳統鏡頭上可能會出現暗角。
設計者:
Nikon鏡頭都是Nikon自己的Nikkor鏡頭廠設計的。
-----------------------------------------------------------
ED使用與否:
ED是Nikon自家的超低色散鏡片(Extra-low Dispersion)的簡稱,用以有效提升影像反差和相片色彩,有此識別字代表這顆鏡頭有裝這種鏡片,大多鏡身上也會有一塊"ED金牌"來表示。
-----------------------------------------------------------
焦長:
此標示字表示出這顆鏡頭的焦長,單位是mm。
若是變焦鏡則用連字號或~來表示範圍,例如"28-70mm"
-----------------------------------------------------------
光圈:
此標示字表示出這顆鏡頭的最大光圈值,單位是F值。
若是變光圈鏡頭則用連字號或~來表示各焦段的最大光圈值變化,例如"F3.5~4.5"
-----------------------------------------------------------
電子測光型式:
這組有三種,分別是D/G/P
這組補充了CPU鏡頭的測光功能
D除含有電子測光所需的CPU以外,還具有鏡頭焦長回傳的功能,可以提供機身做計算曝光或閃燈時的參考。-----------------------------------------------------------
G標示代表此鏡具有跟D鏡一模一樣的電子測光與焦長回傳功能,但取消了傳統的光圈環設計,所有的光圈值都僅能由機身控制,因此較舊的機種因無法由機身上控制光圈會無法支援此種鏡頭,支援G鏡的機身有F75/80/100/5之後與其衍生的數位機身。
P是代表這顆鏡頭具有CPU可以提供電子方式測光(但沒有距離回傳功能),主要用意是把手動鏡頭加裝一個CPU讓新一代的機身可以使用(因為許多新一代機身已經不支援Ai這種機械方式測光)。
改款型式:
這組識別字標示出是否為這顆鏡頭的改款,例如寫"II"即為第二代改款,若沒有標示則是指這是一代鏡。
-----------------------------------------------------------
(內對焦與否):
這組識別字寫在括號內,由此識別字是代表這顆鏡頭是屬內對焦(IF)型式,對焦時鏡身長度不變(注意!不代表變焦時長度也不變)。
IF(內部對焦方式)進行對焦時,只有中組鏡片移動並執行對焦,前組與後組鏡片都不移動,使鏡長不變。
RF : 指後部對焦方式,指進行對焦時,只有後組鏡片移動並執行對焦,前組與中組鏡片都不移動,鏡長亦不變。。
-----------------------------------------------------------
此外鏡身上還可能會標示兩組識別字(規格表上不會寫出來):
CRC(Close-Range Correction)表示這顆鏡頭有桶狀變形修正結構。
Aspherical Lens代表這顆鏡頭有採用非球面鏡片。
-----------------------------------------------------------
拉拉雜雜寫了這麼多,接下來就容易分解了。
EX1:
Ai AF Zoom Micro Nikkor ED70~180mm F4.5~F5.6D
由此可見這顆鏡頭可以在支援Ai測光機制的相機上實現開光圈測光(Ai),這還是顆機身驅動的自動對焦(AF)變焦(Zoom)鏡頭,具有微距能力(Micro)且有裝ED鏡片,焦長是70-180,光圈是F4.5到5.6,支援焦長回傳功能。
EX2:
AFS DX Zoom Nikkor ED17~55mm F2.8G(IF)
沒寫Ai且有G傳統機身就不能用了(沒Ai=機械相機不能開光圈測光,有G=沒光圈環可調),但是AF-S且有G所以電子相機還是能測光,這是顆數位相機專用(DX)的變焦鏡頭(Zoom),對焦是用超音波馬達的(AF-S),有ED鏡片,變焦範圍是17-55,光圈值只有一個所以是恆定光圈F2.8,有G所以沒光圈環但支援焦長回傳功能,這是顆內對焦(IF)設計的鏡頭。
EX3:
PC Micro Nikkor 85mm F2.8D
沒Ai所以他不能支援機械式的開光圈測光,也沒AF所以也沒有自動對焦,但有D所以可以做電子式測光,這是顆移軸(PC)微距鏡(Micro)焦長85mm,光圈F2.8。
延伸補充:
AS或AL(Aspherical Lens):指非球面鏡片,一般光學鏡片為球面的弧形鏡片,容易引起影像變形及色差,通過不斷改善鏡片的折射率,非球面鏡片可以有效避免影像變形,並修正色差。
SWM (Silent Wave Motor):超聲波馬達,內置於 AF-S 鏡頭內,為機身提供寧靜快捷的自動對焦表現。
Micro : 是指這顆鏡頭是微距鏡,或有微距的功能
DC : Defocus-image Control 的縮寫,可作影像主體的前景或後景的柔焦,在鏡頭上多一圈控制柔焦程度的轉環,是光學柔焦,非一般市售柔焦鏡片所能作出的效果!!
CRC : Close-Range Correction ,是用於桶狀變型修正的結構!!
何謂光圈?
初學攝影者一定都會有這樣的疑問:什麼啦!光圈值愈大,光圈愈小?為什麼 1.4 > 2?這是哪一國的數學?
所謂光圈〈aperture〉,是指鏡頭控制進光量的開孔,當做人眼的瞳孔你會比較好懂,而光圈數值則是用以描述光圈開孔大小。
簡單背誦公式:光圈值愈大,光圈愈小;反之光圈值愈小,光圈愈大。
要怎麼解釋 1.4 > 2 這個奇怪的數學呢?
先從光圈值的公式看起:
光圈值 ( f / # ) = N = 鏡頭焦長 f / 光圈開孔的直徑 D
所以光圈值可以視為一個比值 f / #,如 f/1,f/1.4,f/2
我們取這個比值的分母做為描述光圈的數值 N,即為 1,1.4,2
舉例來說:50mm 焦長的鏡頭,光圈開孔直徑的公式可自上例反推為:D = f / N
光圈值 1,則光圈開孔直徑為 50mm
光圈值 1.4,則光圈開孔直徑約為 35mm
光圈值 2,則光圈開孔直徑約為 25mm
再從常用的鏡頭的光圈值來談進光量:(由左至右,每個光圈值的進光量少一倍)
1, 1.4, 2, 2.8, 4, 5.6, 8, 11, 16, 22, 32
OK,光圈開孔約略成一個圓,而圓面積是這麼算的:半徑^2 × π
光圈值 1,光圈開孔的面積為:(50/2)^2 * 圓周率 = 625 * π
光圈值 1.4,光圈開孔的面積為:(35/2)^2 * 圓周率 = 306 * π
光圈值 2,光圈開孔面積為:(25/2)^2 * 圓周率 = 156 * π
所以,光圈值 1 的進光量,其光圈開孔圓面積約為光圈值 1.4 的兩倍;光圈值 1.4 的進光量,其光圈開孔圓面積約為光圈值 2 的兩倍。
好的,到這裡應該都還看得懂吧?
接下來要推算出計算下一級光圈值(進光量一半)的公式:
首先,從上例的計算我們可知,當光圈值愈大,光圈開孔愈小,但到底怎麼算出光圈值多少其進光量為前者的一半呢?接下來的運算除了要請您先溫習一下國中數學的根式化簡的運算以外,可能也要在精神狀況較佳的情況下閱讀以免睡著。
我們設 f 為鏡頭焦長,設光圈值 a 時的光圈開孔直徑為 d,公式為 a = f / d,而若我們欲求得一半光圈開孔直徑設為 D,則推算可得 D 為:
當直徑為 d 時,圓面積 c,則 C = 1/2 * c 時,求 D = ?
命 R = D / 2,r = r / 2
C = R^2 * π,c = r^2 * π
R^2 * π = r^2 * π / 2
R = sqrt(r^2 / 2) = r / sqrt(2) = sqrt(2) * r / 2
則 D = R * 2 = sqrt(2) * (d/2) / 2 = sqrt(2) * d / 2
而新的光圈值 A 應該為:(已知:f / d = a)
A = f / D = f / ( sqrt(2) * d / 2 ) = f / sqrt(2) / d * 2 = sqrt(2) * (f / d) = sqrt(2) * a
驗算
1. 半徑:50 / 2=25
2. 面積:25^2 * π
3. 面積一半:25^2 * π / 2
4. 還原回一半面積的半徑值:sqrt(25^2 * π / 2 / π) = sqrt(25^2 / 2) = sqrt(2) * 25 / 2
5. 再轉成直徑:sqrt(25^2 / 2) * 2 = sqrt(50^2 / 8) * 2 = sqrt(50^2 / 2) = sqrt(2) * 50 / 2
6. 新的光圈值:50 / sqrt(50^2 / 2) = 50 / sqrt(2) / 50 * 2 = sqrt(2) * 50
註:sqrt(2) 即為 根號2
完成以上的演算之後,可以簡化出一個重要的公式:A = sqrt(2) * a
意即,光圈值 * 根號2 即可算出小一格的光圈數值。
若我們以 f/1 為基準開始計算,底下的 = 代表近似:
1 * 根號2 = 1.414 接近 1.4
1.4 * 根號2 = 1.979 接近 2
2 * 根號2 = 2.828 接近 2.8
2.8 * 根號2 = 3.959 接近 4
4 * 根號2 = 5.656 接近 5.6
5.6 * 根號2 = 7.919 接近 8
8 * 根號2 = 11.313 接近 11
11 * 根號2 = 15.556 接近 16
16 * 根號2 = 22.627 接近 22
22 * 根號2 = 31.112 接近 32
最後我們的結論是,還是用背的好了,我一定是瘋了才真的把這題給算完,計算數學有夠累人的,光是根式的化簡我還得重新溫習國中數學,老早就都還給老師了,你知道我念文組就是因為討厭數學。
《最後再複習一次》(由左至右,每個光圈值的進光量少一倍)
1, 1.4, 2, 2.8, 4, 5.6, 8, 11, 16, 22, 32
照片的形成 - ISO、光圈和快門速度
不知道各位是否知道一張照片是怎麼形成的呢? 其實照片就是「讓底片嚗光,紀錄那一刻的光線」,所以有人說攝影就是「捕捉光和影」。那麼對於一個初學攝影的人,甚麼東西是必須要認識的呢? 答案便是嚗光鐵三角:底片感光度(ISO)、光圈(Aperture)和快門速度(Shutter speed)。
底片感光度(ISO,延伸閱讀)
在數碼相機還未流行前,攝影師用的是菲林(Flim),而菲林上通常也會有一個數值如 ISO50/ISO200/ISO1600等,其實這個數字便代表了底片的感光能力,數值越高,吸收光的能力越強,越適合在黑暗的環境下進行拍攝(但無論感光能力多強也不能在"完全沒有光"下的環境拍攝!)。那麼甚麼時候應該用甚麼數值的感光底片(在數碼相機便是設定ISO為甚麼數值)呢? 其實在正常情況,ISO越高(感光能力越強),訊噪便越強,在相片比較暗的區域越是明顯,大家可以看看以下的例子:
![]() |
ISO 80 |
![]() |
ISO 100 |
![]() |
ISO 200 |
![]() |
ISO 400 |
![]() |
ISO 1600 |
![]() |
ISO 3200 |
透過以上的例子大家可以看到ISO 80低感光度的照片最為細緻平滑,而ISO 3200的照片便充滿訊噪了,所以ISO值並不是越高越好的。而甚麼時候要使用甚麼數值的ISO,還是待讀者也把以下的光圈和快門速度了解後再作解釋。
光圈(Aperture)
相信大家也知道"鏡頭"的樣子吧? 其實"光圈"便是"隱藏在鏡頭裏的一扇窗",試想像陽光很猛,窗的大小便能控制多少光線進入屋內,而"光圈"就是同一道理,用來控制多少光線進入相機,照射到底片上。
快門速度 (Shutter speed)
快門速度就是打開"光圈"這一扇窗的時間,時間越長,能進入的光線越多;反之時間越短,能進入的光線越少。我們也可以想像一條水管,水龍頭開得越久,流出的水便越多。
結論
那麼究竟底片感光度(ISO)、光圈(Aperture) 和 快門速度(Shutter speed)怎能互相影響呢? 讓我們看看一個例子:比方說你要記錄10個單位的光線,那麼你可以用以下的方法:
用每秒吸1個單位的感光度 和 1個單位大的光圈,讓快門開放10秒 (1 x 1 x 10 = 10)
用每秒吸2個單位的感光度 和 2個單位大的光圈,讓快門開放2.5秒 (2 x 2 x 2.5 = 10)
用每秒吸100個單位的感光度 和 1個單位大的光圈,讓快門開放0.1秒 (100 x 1 x 0.1 = 10)
從以上可見要吸收10個單位的光線其實可以有很多組合,而我們要因應情況的的不同而作出不同的判斷。記得之前說過ISO值的選擇嗎? 看過此例子便應該知道例子1的訊噪會比例子3的少很多,但例子3便適合在黑暗的環境下使用了(因為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吸收更多的光線)。
什麼是白平衡
相信您一定有過這種情形...
奇怪了?怎麼拍出來的顏色跟眼睛所認知的顏色不一樣啊?
為什麼會這樣呢?
簡單的說,就是您所拍的照片產生了"色偏"了
而白平衡就是用來幫您解決色偏的好方法。
那白平衡又是什麼東西呢?
就是幫助你在不同光源(色溫)情況下,把顏色校正為人類眼睛所認定的顏色。
3.日光燈模式
好了!上面解釋過大多白平衡的模式與簡單的原理之後,重要的是如何簡單的使用!!
自動模式--建議把它當作參考模式。覺得這個模式拍出來的顏色怪怪的、跟您想要的顏色不太一樣,就趕緊試試看別種白平衡模式吧!!
白熾燈模式--米黃色光源的情況,例:鎢絲燈泡、蠟燭。
日光燈模式--白色光源的情況,例:白色日光燈、省電燈泡。
直射陽光模式--天氣晴朗的戶外。
陰天模式--天空多雲、陰影處、清晨、黃昏。
哎呀~還是很麻煩ㄟ..拍照時都手忙腳亂了還要我要記這麼多喔?
OK!真的覺得麻煩,您也別死背了!!
數位相機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即拍即看,拍了馬上看看,顏色不對或者不喜歡馬上改設定!!
一般的DC數位相機(非單眼相機)可以在LCD就看到不同模式所呈現的照片色調。
最重要的!!!千萬記得!!
每次拍完,白平衡會維持目前的設定!!下次再拍的時候千萬記得要調整成適合的模式喔!!
還有,有時候經過白平衡的校正之後,反而會失去現場原本燈光造成的氣氛。
不同白平衡也會讓照片呈現不同的色調與氣氛!
用什麼樣的白平衡去取得什麼樣色調的照片!取決於您想怎麼表現照片!
馬上練習使用不同白平衡模式拍出來的結果吧!!
奇怪了?怎麼拍出來的顏色跟眼睛所認知的顏色不一樣啊?
為什麼會這樣呢?
簡單的說,就是您所拍的照片產生了"色偏"了
而白平衡就是用來幫您解決色偏的好方法。
那白平衡又是什麼東西呢?
就是幫助你在不同光源(色溫)情況下,把顏色校正為人類眼睛所認定的顏色。
數位相機則以白色作為校正的標準,所以稱為白平衡。
還是看不懂嗎?
沒關係!只要記得,白平衡幫助你把照片中的白色,校正為與你所認知的白色一樣的白。這就是白平衡的用途了!
通常相機裡頭會有幾種不同的白平衡模式讓你選擇
(各品牌各機型圖示與所代表模式請詳見說明書,下列圖示為Nikon D7000的設定圖示)
1. 自動模式
由相機依照當時拍照環境幫您自動調整白平衡。
但是相機感光元件認定的白色可能會跟您所認定的白色是不同的!
所以導致常常會出現色偏的情況。
2.白熾燈模式
相信您一定有這樣的經驗! 跟朋友在星8克裡,愉快地喝著咖啡聊天,拍個照紀念吧~~
結果~~哇~~~臉怎麼黃成這樣啊??
這是因為白熾燈、鹵素燈泡發出的光源,使照片的色調偏黃了。
白熾燈模式就可利用增加藍色來矯正過黃的情況囉!
因為日光燈的色溫會使照片的顏色偏紅、綠的情況! 所以日光燈模式利用稍微增加藍、黃來矯正偏紅、綠的照片。
4.直射陽光模式
通常適合在陽光晴天戶外的光源下使用。
因為太陽光線的色溫會使照片的顏色偏紅。所以直射陽光模式利用稍微增加藍綠來矯正偏紅的照片。
您可能會想,白熾燈模式不也是增加藍色嘛?兩者有不同嘛?
是的,兩者間增加藍色的強度是有所不同的!
換個角度想或許會更清楚,一個是要校正太陽光、一個要校正燈泡....您覺得會不會不一樣呢?
5.陰天模式
日光模式因為太陽光讓色調偏紅,那陰天烏雲遮蓋日光的時候呢?
沒錯,就會偏藍了。陰天模式就是增加紅色的色調來矯正偏藍的照片!
好了!上面解釋過大多白平衡的模式與簡單的原理之後,重要的是如何簡單的使用!!
自動模式--建議把它當作參考模式。覺得這個模式拍出來的顏色怪怪的、跟您想要的顏色不太一樣,就趕緊試試看別種白平衡模式吧!!
白熾燈模式--米黃色光源的情況,例:鎢絲燈泡、蠟燭。
日光燈模式--白色光源的情況,例:白色日光燈、省電燈泡。
直射陽光模式--天氣晴朗的戶外。
陰天模式--天空多雲、陰影處、清晨、黃昏。
哎呀~還是很麻煩ㄟ..拍照時都手忙腳亂了還要我要記這麼多喔?
OK!真的覺得麻煩,您也別死背了!!
數位相機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即拍即看,拍了馬上看看,顏色不對或者不喜歡馬上改設定!!
一般的DC數位相機(非單眼相機)可以在LCD就看到不同模式所呈現的照片色調。
最重要的!!!千萬記得!!
每次拍完,白平衡會維持目前的設定!!下次再拍的時候千萬記得要調整成適合的模式喔!!
還有,有時候經過白平衡的校正之後,反而會失去現場原本燈光造成的氣氛。
不同白平衡也會讓照片呈現不同的色調與氣氛!
用什麼樣的白平衡去取得什麼樣色調的照片!取決於您想怎麼表現照片!
馬上練習使用不同白平衡模式拍出來的結果吧!!
什麼是ISO值
ISO值簡單的說就是數位相機感光元件(CCD)的感光度。
通常數位相機的感光值設定有100、200、400、800、1600、3200。
(不同機型有不同的設定值範圍,更改設定ISO值請詳閱各相機說明書)
下列為同一拍攝點不同ISO值所呈現的差異
從你上四張照片您發現了什麼呢?
對!沒錯!! ISO值越高,照片就會越亮,但是照片的品質也會較差,會有較多的雜訊燥點。
那什麼時候該用高ISO值?什麼時候該用低ISO值呢?
最簡單的分別就是拍照時的環境光源充足與否。
拍照時環境光源充足、明亮時 (例:晴天的戶外..)
如下圖..使用低ISO即可 (100、200)
而拍照環境光源不足且必須手持攝影時(例:黃昏、夜晚、室內...) 時
如下圖..使用高ISO(400、800或者以上)。可提高拍照的成功率。
對於ISO有初步的認識了之後,就該知道怎麼使用它
接下來,告訴您三個運用的時機...
1. 拍攝時因為光源不足導致照片不夠明亮時,記得調高ISO值看看!
2. 拍攝的照片手震模糊時,記得調高ISO值,會提高成功率。
3. 提高ISO值,可讓背景更為明亮清楚。
很簡單吧!!馬上就拿起你手邊的相機試試看不同ISO值的差別吧!!
2011年8月14日 星期日
構圖點、線、面之線:水平線、垂直線、曲線、對角線、引導線的構圖優勢
線,是點的移動軌跡,也是一幅照片很重要的構成元素。
- 水平線:給人一種開闊、寧靜、永恆、穩定的感覺。使用水平線構圖時,應保持水平線的平穩,以免應傾斜使視覺失去平衡。
- 垂直線:給人一種成長、氣勢、聳立、震撼的感覺。
- 曲線:給人自由、縱深、空間、串連、流動的感覺,當曲線的弧度越大,也越給人一種張力加深的感覺。
- 對角線:給人一種方向、動感、生命、氣勢、引導、交流、空間、透視的感覺。
- 引導線:給人一種方向、延伸、引導的感覺。
構圖點、線、面之點:一點與多點的構圖優勢
當畫面中僅存在一個點時,可以引起人的注意。
當畫面中僅存在二個點時,可以引起點與點的呼應。
當畫面中僅存在多個點,而點與點之間呈現的是規律性的呼應時,可以形成一種節奏。
當畫面中僅存在多個點,而點與點之間呈現的是無規律性的呼應時,則形成一種跳動的音符,具有視覺衝擊力。
當畫面中僅存在二個點時,可以引起點與點的呼應。
當畫面中僅存在多個點,而點與點之間呈現的是規律性的呼應時,可以形成一種節奏。
當畫面中僅存在多個點,而點與點之間呈現的是無規律性的呼應時,則形成一種跳動的音符,具有視覺衝擊力。
黃金分割與攝影構圖
主體,不是放在正中央就是好,藝術,也沒有絕對標準可循,黃金分割就證明了這點。
“黃金分割”這種由古希臘人發明的幾何學公式對很多畫家和藝術家獲取作品的和諧美具有指導意義,當然,運用在攝影構圖上也不例外。
讓我們從最基本的介紹開始這個話題——“黃金分割”是一種由古希臘人發明的幾何學公式,遵循這一規則的構圖形式被認為是“和諧”的,
在欣賞一件形象作品時這一規則的意義在於提供了一條被合理分割的幾何線段,對許多畫家/藝術家來說“黃金分割”是他們在現時的創作中必須深入領會的一種指導方針,攝影師也不例外。
原理1
如圖A:“黃金分割”公式可以從一個正方形來推導,將正方形底邊分成二等分,取中點X,以X為圓心,線段XY為半徑作圓,其與底邊直線的交點為Z點,這樣將正方形延伸為一個比率為5︰8的矩形,(Y’點即為“黃金分割點”), A︰C = B︰A = 5︰8。幸運的是,35MM膠片幅面的比率正好非常接近這種5︰8的比率(24︰36 = 5︰7.5)
圖A
原理2
如圖B:通過上述推導我們得到了一個被認為很完美的矩形,連接該矩形左上角和右下角作對角線,然後從右上角向Y’點
(黃金分割點,見圖A)作一線段交於對角線,這樣就把矩形分成了三個不同的部分。現在,在理論上已經完成了黃金分割,下一步就可以將你所要拍攝的景物大致按照這三個區域去安排,也可以將示意圖翻轉180度或旋轉90度來進行對照。
圖B
圖B-1
三分法則
“三分法則”
實際上僅僅是“黃金分割”的簡化版,其基本目的就是避免對稱式構圖,對稱式構圖通常把被攝物置於畫面中央,這往往令人生厭。在圖C1和C2中,可以看到與“黃金分割”相關的有四個點,用“十”字線標示。用“三分法則”來避免對稱在使用中有兩種基本方法,第一種:我們可以把畫面劃分成分別占1/3和2/3面積的兩個區域。
圖C1
圖C1-1
第二種:直接參照圖示的四個“黃金分割”點。例如,設想我們看到了非常引人入勝的風景,但缺少具有優美幾何結構的被攝主體,這樣拍出來的照片只會是一個空洞泛味的場景,那該如何處理呢?試著尋找一個與這種單調的環境形成鮮明對比的物體,並將這一被攝物置於如圖 C2
中的其中一個“十”字點位置,這樣照片就有了一個明顯的錨點,並將觀眾的目光由此出發引導至整個風景。
圖C2
圖C2 1
天然畫框
有時在我們看到的場景中有一個引人注目的被攝主體,但往往由於主體周圍雜亂的環境分散了觀眾的注意力而削弱了主體的吸引力,使照片最終的效果令人很失望。
試試尋找一個能夠排除雜亂環境干擾的天然畫框使觀眾注意力集中于被攝主體,如圖D利用主體周圍的樹枝形成一個天然畫框從而使中間的山岩更為突出。
圖D
如圖E
的天然岩洞口也是一個極好的畫框。
圖E
交叉線
交叉線/對角線
實際上又是“黃金分割”的另一形式,其基本思想是提供了一條指引你視線的引導線,較為理想的是某兩個邊角之間的連線。傳統的方法認為左上角是最好的起始點,因為大多數人習慣從這裏開始流覽一幅圖畫(譯者注:這一觀點其實很多人看法不同)。但這種對角線如果是單一的直線往往會很平泛而令人厭煩,所以總要在圖中有某種點綴(如圖G)。
圖F
圖F 中出現了一個多條斜線集聚的焦點,讓觀眾的眼睛可以多方向地沿著引導線流覽而使畫面生動有趣。
圖:Horst Schneider
圖G
圖G中有兩個錨點:小船和涼亭,恰到好處的點綴打破了原本很泛味的對稱。
圖:Horst Schneider
“黃金分割”這種由古希臘人發明的幾何學公式對很多畫家和藝術家獲取作品的和諧美具有指導意義,當然,運用在攝影構圖上也不例外。
讓我們從最基本的介紹開始這個話題——“黃金分割”是一種由古希臘人發明的幾何學公式,遵循這一規則的構圖形式被認為是“和諧”的,
原理1
如圖A:“黃金分割”公式可以從一個正方形來推導,將正方形底邊分成二等分,取中點X,以X為圓心,線段XY為半徑作圓,其與底邊直線的交點為Z點,這樣將正方形延伸為一個比率為5︰8的矩形,(Y’點即為“黃金分割點”), A︰C = B︰A = 5︰8。幸運的是,35MM膠片幅面的比率正好非常接近這種5︰8的比率(24︰36 = 5︰7.5)
圖A
原理2
如圖B:通過上述推導我們得到了一個被認為很完美的矩形,連接該矩形左上角和右下角作對角線,然後從右上角向Y’點
圖B
圖B-1
三分法則
“三分法則”
圖C1
圖C1-1
第二種:直接參照圖示的四個“黃金分割”點。例如,設想我們看到了非常引人入勝的風景,但缺少具有優美幾何結構的被攝主體,這樣拍出來的照片只會是一個空洞泛味的場景,那該如何處理呢?試著尋找一個與這種單調的環境形成鮮明對比的物體,並將這一被攝物置於如圖 C2
圖C2
圖C2 1
天然畫框
有時在我們看到的場景中有一個引人注目的被攝主體,但往往由於主體周圍雜亂的環境分散了觀眾的注意力而削弱了主體的吸引力,使照片最終的效果令人很失望。
圖D
如圖E
圖E
交叉線
交叉線/對角線
圖F
圖F 中出現了一個多條斜線集聚的焦點,讓觀眾的眼睛可以多方向地沿著引導線流覽而使畫面生動有趣。
圖:Horst Schneider
圖G
圖G中有兩個錨點:小船和涼亭,恰到好處的點綴打破了原本很泛味的對稱。
圖:Horst Schneider
訂閱:
文章 (Atom)